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工作-在美國找行銷工作[方法篇]

雖然不是一個太認真經營網誌的人,但還是有點在意流量的
上一篇在美國找行銷工作點閱率還蠻高的
所以決定來認真寫一篇之前找工作的過程

一、你要找什麼樣的行銷工作?
行銷其實分很多種,在找工作前,我已經想好要朝數位行銷跟市場調查兩個方向為目標

原因之一是和研究所所學比較相關,覺得我的研究履歷可能在這兩種產業市場比較占上風
畢竟在這之前我沒半點正式的工作經驗,能夠拿來給人看的很多事研究所做的東西

原因之二是文化跟語言的差異,以亞洲人背景而言要在美國當地找行銷工作不是那麼容易
但是如果有個相關技能,比如數位行銷可能要會GA,市場調查要會統計,文化跟語言就不會成為找工作上太大的絆腳石
我想這個道理可能在哪裡都通吧,要有一技之長才能做為找工作的利器

雖然當時找工作找得太久,後來已經不管一開始設定的目標到處都投了(笑)
但最後還是達到了最初設定的目標,我想有個目標才比較好前進,目的地可以改,可視需要一個目的地才知道要往哪裡走

二、你的履歷、Cover Letter、作品集準備好了嗎?

履歷寫法
其實我的履歷是參考研究所時期美國同學的履歷,學她的寫法跟排版
排版有點難以解釋,Google一下Resume Template可以找到很多,有免費也有付費的
寫法的話,就是要寫重點,帶入各種數字強調你的表現。
比如你在這份工作的期間,帶領了幾個人,完成了某件事,活動參與率比起去年增加百分之多少。
我也沒寫什麼特別的,就是教育背景,研究所做的project,實習經驗,課外活動經驗,就這樣
花點時間,每個人都可以寫出好履歷

Cover Letter
上網也可以查到簡單的樣本,首先第一段先簡單介紹自己,想申請的是什麼職位,你有什麼相關的技能和特質,第一段短短幾句帶過就可以。
第二段開始寫你做過和這份工作相關的事情,從中達到了什麼,或是學到了什麼能力
第三段結合你的經驗和這份工作,你要如何contribute,你想在這份工作達成什麼
第四段就是結語,再次強調你的能力和這份工作很match,希望得到面試機會,最後留下聯絡方式
這部分我沒自信我這樣寫對不對,純粹是多看樣本跟自己寫了很多封後的心得

作品集
Square/ Weebly/ Wix 都是幾個不錯建個人網頁的服務
我放了自己的履歷,用pictochart整理了一些報告和實習的內容

這部分會蠻花時間的,但邊做的同時可以邊想想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工作,想要找什麼樣的工作

三、要去哪裡看職缺?
個人覺得ZipRecruiter和Indeed最好用,資料量大又可以apply各種filter

四、面試怎麼準備?
為了面試我準備了數以千計的問題,練習了數以萬計的回答 哈哈
很多問題大體上回答一樣,但不同職缺可能會有不同的回答

分享幾個我準備的問題(有沒有被問過倒是不記得了)
What is your biggest challenge? How did you overcome it?
Why this job? How does your experience make you qualify for the job?
What is your strength? What is your weakness?
What is your goal in the next five years?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is company (or this job) ?
履歷提到的事情也都要記得滾瓜爛熟,多想一些對方可能會問的延伸問題,想想要怎麼回答才能展現自己的工作能力

五、對方在找怎樣的人?
這是後來上班之後,聽到同事討論剛來公司面試完的求職者後,得到的心得
他們在找「準備好的人」
不太知道要怎麼多解釋

天啊我寫這麼一長篇有比較好嗎
點閱率低的話我再自己默默刪掉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那些日子我遇到的uber司機

每天上下班都搭uber,也遇到了不少司機
剛開始搭的時候也有一些安全上的疑慮
不過不安全的例子真的是少數,跟同事聊天中也感覺不到他們覺得uber危險這件事
可能也是台灣太安全,台灣人對於城市的想像跟美國人不太一樣
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1
司機「看到你的名字,我還以為你是男生耶,因為我有個男性朋友就叫這個名字」
有天遇到了有個奇怪開場白的司機,開車方式非常危險
為了跟我眼神交流,只要我講話他就回頭看我,無視路況
司機感覺很想跟我聊天,好像是想練習英文
他有兩個小孩,想要帶他們去舊金山,問我要怎麼搭Bart,要坐到哪一站,像他孩子年紀那麼小可不可以搭
有些自己覺得稀鬆平常的事情,對某些人而言是完全未知
即使他一直住在灣區,卻從來沒看過舊金山的模樣
雖然是個司機,但只是帶著別人到別人要去的地方,沒有帶著自己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2
司機「我已經退休了,我開uber跟lyft來讓自己有點事做,順便賺點外快」
有天遇到了以前是海軍的司機,有著不知道美國那裡的口音
他說他平常都開著uber跟lyft兩個app,如果其中一個收到request,他就馬上關掉另一個app
我問他覺得uber跟lyft有什麼不一樣嗎,因為我聽到一些人說lyft比uber好太多了
他說就乘客使用上的便利,他不太清楚,但司機而言,他覺得沒什麼不同

「不管你為哪家公司工作,你都要用相同積極的態度,保有一樣的使命感」

那時剛開始上班的我覺得很有道理,自己的價值是自己賦予的,無論外在環境如何,都要替自己設定一樣的標準,努力去做好每件事情

-3
司機「我覺得剛剛那位乘客很沒禮貌,如果車上有別的乘客,他就應該小聲點講電話,不要影響到別人」
有天一起搭車的乘客不停地講電話,下車之後司機跟我抱怨
司機說如果車上只有他,乘客講電話他不會介意,雖然他不是很喜歡很吵的乘客,甚至剛剛那位乘客因為忙著講電話,連聲謝謝都沒說
我其實也覺得那位乘客有點吵,但對於公共禮儀這件事情,大家的標準好像不太一樣,所以我也沒說什麼
有一年去倫敦旅行,特地去吃一家飯店的下午茶,本來應該是優雅又愜意的行程,隔壁桌的客人卻一直用高分貝嗓音聊天大笑
悄悄地拜託了服務生,可不可以麻煩他們小聲一點,服務生卻說沒有辦法,他只能幫我們換座位

不過司機是個印度人,服務生是個白人
以前讀過一篇論文分析說,東方人比較在意群體,西方人比較在意個體
這也可能是兩次體驗得到不同回應的原因吧
東方社會規則比較多,但比較安全和穩定
西方社會規則比較少,但比較隨意和創新

-4
司機「我沒辦法選擇乘客,也無法得知他們的目的地,直到他們上了車。所以有時候我會在很奇怪的時間點去很奇怪的地方」
某個司機跟我講了他開uber的心得,有時他得去山丘上接人,好不容易開到目的地,卻發現乘客取消request,或有時接到晚上11點要去酒莊的乘客,載客完後他得自己一個人半夜開一個小時的車回家,他最不喜歡接到這些request。

我把這個司機的故事告訴另一個司機
他說 「喔這些rides很棒耶!載長途客賺到的錢比較多啊。」
有些人在意工作跟生活之間的平衡,有些人在意如何從工作上得到較多的報酬
沒有什麼對或不對,都只是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可以
工作了一點點的時間的我覺得,如果可以把工作變成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變成工作的一部分,不就沒有什麼需要平衡的了
只不過前提是,要找到一份自己有興趣、也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

-5
司機「以前我爸住在中國的時候,交了一個中國女朋友。他回美國之後會和那個女生通信,但我爸看不懂中文,所以都麻煩一個老太太幫忙翻譯,因為這樣,我小時候跟那位老太太學了一些中文」
某天遇到一個很文青的司機,是很為自己而活,很隨興的那種
他唸大學的時候沒有選主修,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他讀了很多哲學的書,但他也很喜歡科學,他很好奇世界萬物是怎麼運作的
離開學校之後,依舊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樣的工作,但非常想要尋找內心的自由和平靜,所以他開始做瑜伽,平日就開開uber,錢雖然不多,但足以負擔他理想的生活模樣,和他的狗狗

以前的我會很羨慕這樣的人,無視於外界的眼光和標準,只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但開始工作之後,明白錢漸漸變成一切的前提,只開uber真的只能負擔最基本的生活形式,沒辦法存什麼錢,只適合像司機這樣,不需要從物質上得到心靈富足的人

-6
司機「你每天都這樣,從南灣通勤到舊金山去上班?」
很多司機都會問我這樣的問題,我都會回說,對啊,沒辦法房租太貴了
司機回我說「我有時候覺得我們pay for the weather,我之前住在芝加哥,那裡的天氣跟這裡差太多了」
我「喔我之前在那一帶念書耶,到三月都還在下雪,真的很受不了」
司機「對啊,不過雖然我很喜歡這裡的天氣,我也很想念芝加哥」
我「你最想念芝加哥的什麼?」
我心想是芝加哥有名的depp-dish pizza,還是芝加哥downton的什麼地方
司機「我最想念我的朋友。他們大部分都還住在芝加哥,只有我搬來這裡」

離開原本的地方,到新的地方生活,比起任何事物,最想念的還是熟悉的人。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工作-在美國找行銷工作

其實之前好像寫過一篇類似的,但後來因為找工作進入低潮,就刪掉了。
我總共花了約四個月找到工作,現在感覺起來好像不是很長,可是當下覺得過得好辛苦,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找到,也不能就這樣放棄不找,有時候覺得自己根本在浪費時間...
不過那都過去了,現在就來稍微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好惹。


找工作的小技巧-存job page、建檔
起初我也想說,反正應該沒多久就會找到吧
所以就是單純的投履歷,稍微記一下投了什麼公司跟職缺而已
但是對方收到履歷到通知你面試這段期間,很有可能已經忘了有投過這間公司
或是當初job description的頁面已經下架,這樣就不太利於準備面試
所以我後來建了excel檔案紀錄每天投過的職缺/公司名稱/管道/公司地點等等
我想大概也有助於衡量這個職缺吧


找工作的媒介-Linkedin、Monster、Indeed、Ziprecruiter、Jobs.com、Hired、直接透過公司網站
每個網站各有不同,其中我覺得比較好用的是Indeed和Ziprecruiter
兩者都可以直接透過該網站申請,也可以透過地點、職稱找到職缺
一開始幾乎都只用Linkedin,但發現實在不太好用....
Hired則比較像是讓雇主找到你的平台,所以對沒工作經驗的我不太有用

找工作的準備-履歷、CV、作品集
履歷我是參考美國同學的寫法,不外乎名字/聯絡方式/經驗/技能等
到後來我覺得履歷最重要的是排版
CV也是網路上可以查到格式,基本上
第一段=自我介紹,你的背景,技能
第二段=詳述技能,用bullet point確切寫出做過的事情,運用數字像是人數/百分比等等來詳述
第三段=重申你的能力,為什麼要申請這個職位,加上連絡方式
作品集我則是自己做了一個簡單的網頁(美國有不少免費的架構網頁服務)
我本來也懷疑到底會不會有人看,不過有次面試就被問到了,所以有做是好的

找工作的應對-電話面試、視訊
其實我覺得我的面試技巧非常的差勁,可能也是導致我找工作花了這麼久的原因之一
我總共投了大概170+個履歷,10次左右的面試(超少)
起初也是好高鶩遠的只投廣告公司,或是大公司的行銷職缺
結果當然是毫無回音,後來看清現實就東投西投,除了最有興趣的廣告策略/數位行銷/市場調查以外,只要和行銷有關、不求工作經驗的都投

扯遠了
口條這種事情大概就只能多多練習吧
至於面試的問題,基本的那幾樣網路上都查得到
我覺得面試,再多的事前準備可能都沒用,因為最多是遇到沒準備的問題
除了邊面試邊練習以外,可能就是要真的了解自己吧


事實上,以上這些我都不太確定有沒有用,純粹是經驗而已。
花了四個月找到的這份工作,職缺是透過公司網站找到的,而會得知這間公司,則是透過一篇報導介紹,所以以上的求職網站通通沒幫到我。
甚至我本來還直接收到了拒絕信,因為當時該職缺剛找到人,過了幾個月以後,對方才主動聯絡我說有缺,詢問我的興趣。
不過後來的作品集跟面試,我只能說真的是經驗累積而達成的結果,如果前面沒有這些失敗,我想我應該也是一攤爛泥而已。
過了四個月,我本來已經決定要放棄在美國找工作這件事,但因為對方在我回台前兩天突然的聯繫,我決定把這次當成最後的機會再試一次,結果就成功了,人生真的很奇妙欸。


我最想要分享的心得是:找工作沒有什麼撇步跟捷徑,就只有不停努力跟相信自己而已。

別人再幫你再多忙,再說多少次的加油,最終都只能靠自己,強迫自己去打開一封封的拒絕信,默默想像開始工作的那天,看著身旁朋友談論著工作的甘苦,低落之後睡一覺,隔天再醒來努力。

這篇應該是寫給前陣子的自己的。

(所以啊,很多人會跟你說什麼在美國找工作很難、不好找,他們是對的,但這不代表你辦不到啊。)

-

11/4/16
新增了一篇在美國找行銷工作的方法篇,稍微細寫了一下找工作的方法。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好萊塢的洗白現象-如果電影主角都變成John Cho!?

#StarringJohnCho




昨天在BBC看到的新聞-#StarringJohnCho highlights Hollywood's 'whitewashing'
最近好萊塢有一種「洗白現象」(Whitewashing),也就是白人演員去扮演在歷史上或原著中,本來不是白人的腳色。

比如說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裡面,漫畫中的藏人腳色上古尊者(Ancient One),在電影中由Tilda Swinton扮演。



電影飛躍情海(Aloha)之中,Emma Stone扮演的腳色Allison Ng,是中國和夏威夷族的混血。


延伸閱讀:
Emma Stone說這件事讓她了解到好萊塢的洗白現象
導演Cameron Crowe針對這件事情道歉


小說改編的電影絕地救援(The Martian)中,Mackenzie Davis扮演的腳色Mindy Park是韓裔美國人。


(來源:維基百科,這裡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還有許多其他例子)

#StarringJohnCho這個活動由William Yu發起,他創了這個網站http://starringjohncho.com/
以及#StarringJohnCho跟推特帳號@starringjohncho,來點出好萊塢的這個洗白現象
我們可以看到好萊塢電影中白人演各種族裔的腳色,卻很少看到其他族裔的人演白人腳色
超級英雄、浪漫喜劇、動作懸疑,各種片的主角總是白人,總不是亞洲人
William Yu將各種電影海報主角P成John Cho(韓裔美國演員),來喚起大家對這項議題的注意



這是所有P圖中我最喜歡的一張,毫無違和感啊

而John Cho本人跟這件事情一點關係也沒有哈哈,不過他最近也轉推了這個活動的推特帳號


這個活動蠻有趣的,而且剛好我很喜歡John Cho(偷告白)
但同時這個活動也讓人反思種族議題和電影
我覺得有時候演員演一個腳色可能只是象徵,也許不一定要白人腳色就白人演,或是故事中本來腳色來自哪個族裔,就一定要找相同背景的演員
這樣來看,白人演亞洲人,也沒什麼不對勁,但問題也許就在於,沒有什麼其他族裔的人演過白人的腳色
簡單來說,好萊塢就是白人稱霸,所有腳色不管白不白,都是找白人來演
不過在我的認知而言,好萊塢就是一個充滿白人的產業啊,所以這樣有什麼不對
不對的地方是,美國是一個充斥各種種族的社會,有白人有黑人有亞州人有原住民等等等
好萊塢這個產業充滿了白人看世界的眼光,但好萊塢電影稱霸了世界,全世界的人都在看好萊塢電影,在觀看這些很白的電影的同時,我們也被灌輸了一樣的價值觀和想法
這樣想想其實還蠻可怕的

之前奧斯卡的時候也有#Oscarsowhite這個爭議,入圍的演員清一色白人
(當然癥結點不是入圍,而是本來就沒什麼其他族裔的演員被選角選上)
主持人Chris Rock在典禮上不停開這個玩笑,有些人覺得有點反感
當我看台下那些參加者因為他的言詞而笑,不曉得他們的心情是什麼

不知道這些議題跟討論聲浪會對好萊塢產業有什麼影響,不過我好想看John Cho演主角哈哈



-
PS1
我好John Cho演的Selfie這個影集,雖然播一季就被砍了,但題材非常特別
浪漫愛情的美劇真的很少見啊,噢而且他扮演的腳色也不是亞洲人呢

PS2
隨手附上個NY Time的新聞連結
http://www.nytimes.com/2016/05/11/movies/john-cho-starring-in-every-movie-ever-made-a-diversity-hashtag-is-born.html?_r=0

PS3
推特帳號由此進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好文共賞-創業家教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原文出自5/2/2016的Wall Street Journal
原文網頁版點我

原文標題: What Entrepreneurship Can Teach Us About Life


Larger-than-life (a) 令人印象深刻的
breed (n) 品種
hokey (a) 矯情的
zest (n) 熱情
offbeat (a) 異類的
old-fashioned (a) 老套的 過時的

We often think of entrepreneurs as larger-than-life characters. They take big risks. They make their own rules. They innovate and experiment, questioning things everybody else takes for granted.

我們常常覺得創業家是與眾不同的。他們勇於面對風險,創造自己的規則,他們創新、實驗、質問所有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It can almost seem like entrepreneurs are a breed apart. But they’re not. All of us are born with the ability to take risks, think creatively and challenge the everyday way of doing things. And as hokey as this can sound, we would all do well to tap into those traits in both our lives and our careers, whether we work for ourselves or not.

創業家根本像是另一個人種,但他們不是。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有接受風險、創意思考、挑戰平凡事物的能力。這也許聽起來很矯情,但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我們的人生與職涯發揮這些能力,無論我們是不是自己的老闆。

What does that mean? In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it’s easy to get stuck in a rut unless we think creatively and take some risks. Without imagination, for instance, family life can seem confining and limiting—but, if we apply some entrepreneurial spark, it can become an adventure where we are committed to each family member’s development. Leisure activities—arts, sports, travel—can be mechanical and routine if we approach them in the usual way. Or we can experiment and try new things, so that we approach our extracurricular time with a renewed zest.

這是什麼意思?在人生的每個面向,我們常發現自己卡在泥淖,除非我們換個想法或是接受風險。舉例來說,如果沒有想像力的話,家庭生活會讓人覺得一成不變,但如果我們善用創業家般的思考模式.家庭生活會是場冒險且能協助家庭成員的成長。如果我們用平常的方法來進行藝術、運動、旅遊這些休閒活動,這些活動可能會顯得制式化。或者我們可以試著嘗試新事物,這樣我們對休閒時間就有全新的熱情。

Sure, everybody knows on some level that it’s good to try new things and look at the world from a fresh perspective. But we don’t often live that way. So it’s important to remind ourselves from time to time that we have much to gain by taking on that challenge.

當然,每個人都知道在一定的程度下嘗試新事物、從不同角度看世界是件好事。但我們通常不這麼做。所以,時常提醒自己接受挑戰對自身的好處是很重要的。

It helps to remember that all of this once came naturally to us.
回想這對我們而言曾經是多麼自然,會有所幫助。
Think of a three-year-old struggling with a project. A well-meaning adult tries to help her—but the three-year-old rejects the help, fiercely, saying, “I do it!” She owns the project and is absorbed in it. Her satisfaction turns on her overcoming the challenges.
試想一個三歲小孩遇到了某個瓶頸。一個大人善意地想要幫她,但這名三歲小孩嚴正地拒絕幫助:「我自己來!」。這項挑戰是屬於她的,而她的成就感來自於靠自己克服挑戰。
Of course by adulthood life has become complicated and sometimes we find ourselves stuck. We all know the grind of jobs that we’re not engaged with. The same holds for ruts in any area of our lives.
當然,成年以後,人生變得複雜許多,我們常覺得自己停滯不前。我們都明白,工作中總有令人厭煩的時候,而人生也是一樣。
That is exactly why an entrepreneurial outlook on life is essential. We can always ask “Why?” of any aspect of our lives. We can imagine alternatives, experiment and commit to finding the best new way.
這就是為什麼用創業精神看待人生如此重要。對人生的所有面向,我們可以問「為什麼?」,我們可以想像各種可能性,去試驗並立志要找出最好的、最新的選項。
With a growing child or an adult committed to self-development, the entrepreneurial principles are the same. Start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arting a business and working for someone else. The entrepreneur owns the business and feels responsible for defining its purpose and strategy. Employees come into a pre-existing business and follow along. While working for someone else might be a perfectly good career option, being an employee with respect to my own life isn’t. My life is my project to initiate and maintain—and I can’t follow someone else’s script for it.
創業精神的原則是一致的,不論是一個承諾要自我成長的小孩,或是成人。從自己創業和替別人工作的差異來看,創業者擁有這間公司,並且對公司的目標及策略負責,員工來到這間已經存在的公司,跟隨原本的規則。替別人工作可能是完美的職涯選項,但成為自己人生的員工可能不是。我的人生是我自己開始,且必須自己負責的案子,而且我不能照著別人的劇本演出。
Children grasp this point when they say, “You’re not the boss of me!” Rightly or wrongly in the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children who say this are asserting the basic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 in their lives: It’s theirs and they’re in charge of it. Well-meaning authorities—parents, teachers, and older siblings—can overstep and so be on the receiving end of the kids’ assertive push back. As adults, reminding ourselves that we are our own bosses can be an equally helpful self-corrective.
明白這點的孩子會說「你又不是我的老闆!」,這句話在特定情況下合理,有些又不合理。會這麼說的孩子是在表達,對自己人生的基本創業態度。這是他們的人生,他們自己掌控。出於善意的掌權者-父母、老師、兄姊,可能會跨界而得到孩子們強烈的反彈。身為成人,提醒自己,我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有助於我們自我矯正這點。
Our attitude to rules is a closely related aspect of the entrepreneurial mind-set. Entrepreneurs are rule makers and often rule breakers. Games are a good metaphor for life here. Kids learn that a game like basketball has official rules. But those same kids on playgrounds are endlessly inventive in making up or modifying its rules—two-on-two, horse, no three-point line and so on—and discovering that it’s fun to experiment.
我們對規則的態度,和創業精神緊密相連。創業家制定規則,同時也打破規則。若用遊戲比喻人生,孩童學打籃球的時候,也會學到打籃球的規則,但漸漸地她們開始自己發明新的規則,或修正原有的規則,二打二、取消三分線等等,最終他們發現了試驗新事物的趣味。
Or when we’re very young writers our teachers might tell us a rule: Every paragraph must have five sentences. But as we grow as writers, we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such rules have targeted, limited purposes and that often they are breakable. As mature writers, we select only those rules that help us achieve our purposes, and ignore the rest.
或我們剛開始學習寫作的時候,老師會規定我們,每一個段落一定要有五個句子。但我們熟悉了寫作,我們會明白這樣的規則.只適用於特定的目標,而且通常是可以被打破的,所以我們只選擇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目標的規則,忽視其他不適用的規則。
The same is true in the game of life. It’s important to cultivate our ability to think about the basic rules and assumptions: Which can be changed? Which could or should be broken? As a personal experiment, invent a variation on basketball or another sport. If you play card games on the weekend, change a rule and see what happens.
人生也是一樣的道理。學習思考基本規則和假設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像是我們可以更改那些規則? 我們可以或應該要取消哪些規則? 做為練習,改變籃球或是其他運動的規則,如果你在周末玩卡片遊戲,換個遊戲規則,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Children also tend to be deciders rather than permission-askers. They’re doing their own thing their own way, and that is what absorbs them and helps them learn perseverance. Similarly, entrepreneurs make judgments and act on them. Bad judgment and failure are always risks, but their rule of thumb is do it and—if necessary—ask forgiveness and fix their messes after.
孩童傾向於做決定,勝過於尋求准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的事,而這有助培養他們的毅力。同樣地,創業家做自己的決定,執行那些決定,雖然總會有做出錯誤的判斷和失敗的風險,但他們的大原則是直接去做,以及如果有必要的話,尋求原諒,然後收拾善後。
So what holds so many of us back from maintaining the basic entrepreneurial way of being we started off with as children?

所以,是什麼使我們遺忘了我們自幼本有的創業精神?

Sometimes it’s a fear of making the self-investment. It takes energy to do something for yourself, to not just go with the flow that others dictate. Yet we know from our important commitments—friendship, marriage, parenting—we only get out what we put into them. No guarantees, but the entrepreneurial spark of risk taking and willingness must be there.

有些時候,是害怕自我投資。我們需要一些勇氣不去遵循潮流,只專注走自己的路。但我們對友情、婚姻、親子的承諾中學到,付出多少,便得到多少。雖然不是必然,但創業精神總伴隨著風險。

Or sometimes it’s a fear of failure and disapproval. Yet we know that safe and indecisive lives turn us into automatons. And everybody wants to be with people who are really into what they do.

或者,有些時候是害怕失敗和反對。但我們都明白,安逸的生活使我們怠惰。而且大家都喜歡對自己做的事情有熱情的人。

Sometimes we’re stalled by feeling that it’s too late to change. But Ray Kroc was in his 50s when he set McDonald’s on its trajectory. Abraham Maslow was almost 60 when he had a heart attack—and then wrote movingly about how he suddenly realized how free he was to pursue what truly mattered in his life.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改變已經太遲了。但直到Ray Kroc50多歲,麥當勞才逐漸起飛,Abraham Maslow60多歲時心臟病發,接著寫下他如何突然領悟到,他可以自由地在人生中探索最重要的事物。

Now, this doesn’t mean turning your own life upside down. It doesn’t mean discarding your traditional ways of doing important things and coming up with entirely new methods. It means making small experiments with everyday routines, little things that we often think are set in stone but can be changed with just a bit of effort and experimentation—and make us feel like we really own our lives.

現在所說的,並不是要徹底顛覆你的人生。這並不是要你捨棄你原本做事的方式,用一個全新的方式取代之。而是要你在日常瑣事中開始試驗,從那些我們習以為常,但只要花一點點精力就能有所改變的平凡事物,而從此感受到我們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Practice doing something risky every day. Go to a new restaurant and eat something different or weird. Take one dancing lesson and then a drawing lesson and then a kayaking lesson. Wear a pair of bright yellow pants. Do something different every day—and make that a habit.

試著每天接受一項挑戰。去一間新開幕的餐廳,點一道奇怪的菜。上一堂跳舞課、畫畫課、划船課。穿一條亮黃色的長褲。每天做一項不一樣的事情,然後漸漸培養成習慣。

Get to know some entrepreneurial people—travelers, those who like unusual music, those who play charades and can laugh at their hilariously failed attempts. Talk with children and try to answer the offbeat questions they ask.

想辦法認識一些有創業績神的人,像旅者、喜歡奇怪音樂的人、玩啞劇字謎的人和那些自嘲失敗的人,和孩子們聊天,試著回答他們異類的問題。

With your family, try a new board game—or, when the children roll their eyes at that old-fashioned suggestion, explore a multiplayer videogame. Make a holiday meal together, with each family member responsible for a different dish. Listen to your children’s music. Say yes to almost any new idea your spouse suggests.

和家人一起玩個新的桌遊,或是,若孩子們對老套的遊戲無感,發覺個可以多人玩的電動遊戲。一家人一起準備節日大餐,讓每個成員準備一道料理。聽聽看孩子喜歡的音樂,嘗試每樣伴侶提出的新點子。

Leisure options, including travel, can be expensive. But you can pretend to be a stranger in your own town, and visit the attractions tourists come for (but locals never get around to exploring). Find a new one each month. Or sample one of many courses schools and organizations offer just for fun.
旅遊這些休閒活動,可能會花上不少錢。但你可以每個月一次,假裝初次來到你居住的城市,拜訪觀光景點(那些當地人絕對不會去的地方)。或上一堂學校或其他組織舉辦的課程,單純因為好玩。
And break at least one rule every day.
然後每天至少打破一樣規則。

-
我翻完了!!!! 這篇文章真的不錯 而且其實蠻好懂的
每次說到創業,總是想到公司大老闆 或是開咖啡店的年輕人 反正輪不到我
但創業不代表一定要開啟某項事業 在平常生活之中我們也可以注入創業的想法 讓生活更豐富
要創造一件事情 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只要勇於面對挑戰 嘗試新事物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創業精神經營自己的人生
就這樣了(擦汗)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母親節campaign一覽

1. Groupon-母親節不能回家陪媽媽嗎?印一個3D的你陪她!

完整報導點我


光看到這張圖就笑了
印一個3D的你送給媽媽,要花美金$30,000,並且要花上一週印製
(如果你很瘦,也許會比較快)
Groupon在每個節日都會想出送各種奇特禮物的點子,去年的點子是surrogate son
就是Groupon的員工會代替你本人到你家,陪你媽度過母親節(費用$25,000)
完整報導點我

Adfreak問了Groupon說預計會有多少人真的花30,000印一個自己送給媽媽,Groupon回答說「就要看大家有多愛他們的媽媽囉。」

......好煩XDDDD


2. Shot on iPhone -紀錄媽媽和你的時刻

完整報導點我


Shot on iPone系列的廣告還蠻常見的,不管在電視或是Billboard都很常看到各種用iPhone拍出的影片或照片
這次的campaign自然而然地搭上母親節的順風車,不像之前只是強調iPhone功能多強畫面拍出來多好看,而多了一點情感訴求
也不能算多有創意,就只能算是個smart campaign吧

3. 給那些像是你媽,卻其實不是你媽的母親節禮物

完整報導點我


這是一家廣告公司Humanaut設計的母親節卡片,而這些母親節卡片不是送給你的媽媽,而是送給你伴侶的媽媽的
這個點子感覺蠻貼心的,同時又充滿幽默,因為卡片上印的字實在太有趣了
(其實這些卡片是為了Felt這個app設計的,用Felt可以透過手機寄出手寫卡片/照片。)

4. 媽媽,謝謝你。(feat. 里約奧運)

完整報導點我

P&G的新廣告,拍得好好、好感人。
直接看影片
大概在講述運動選手們跟媽媽之間的感情,以及母愛的強大(Strong)
小的時候媽媽給我們力量,媽媽為了我們勇敢,長大之後我們站在運動場上,因為媽媽的愛而堅持、奮鬥。

-
就先這樣了



來源:Adweek/ Adfreak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寫英文email

真心覺得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想要有禮貌,又不想禮貌過頭,又不想沒禮貌
平常都不覺得這有什麼難的,但真正寫起來才感到困難重重
每次寫一封都要再Google確認一次用法
覺得有點煩所以來整理一篇 也可以算是小小的求職心得


1. 要怎麼稱呼對方
對方怎麼稱呼你,你就怎麼稱呼他
如果今天對方寫信直接稱呼你的first name,那你也用對方的first name
如果對方用你的last name稱呼你,你也用Ms./Mr.+ last name稱呼他
若今天是你先主動寫信給對方(求職),就用Ms. / Mr.稱呼
formal點總是比較安全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教授都會說可以稱呼他first name,所以寫信也可以用first name沒關係
但如果教授說你必須要稱呼他為Professor xxx,那就乖乖聽話

2. 寫信的結尾
我常常搞不懂寫信的結尾,就是在附上自己名字前面該放什麼
現在我常用以及常見別人的用法是Best跟Regards
幾乎什麼情況都可以用
如果內容包含對對方的感謝或是對方幫忙 我會用Thanks或Thank you

3.我夾帶了文件
非常讓我困惑的一點,老是不知道該怎麼寫
今天看到了英語島解釋了這一點:

Attached please find 附件是…
以前人們依賴紙本信件溝通,”Enclosed please find….”也曾經風行一時。但年輕一輩發現,根本沒有任何東西要”find”,這麼寫看起來像律師函,沒道理。還有人會用please see attached,這也不自然。現在大家更愛用I'm attaching/ I've attached,或直接用Attached is…。
  • Attached please find the following receipt. =>Attached is the receipt. (附上收據)
4. 對方說要邀請你來面試/聊聊
通常對方都說chat/talk,但其實也是interview的意思
我的回應方式
"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to talk. I'm available Thursday from 9 am to 5 pm.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time works best for you. Look forward to talking to you."
簡短扼要。
我也怕多寫多錯,反正意思到了就好(應該吧)

5. Thank you note
面試完後寄封感謝信是必須的,而且有寄比晚寄好。
我看這裡寫的,這篇ask a manager的文章也提到,面試完5-48小時內寄出是最好的
這個ask a manager的網頁蠻好的,我有各種求職問題都在這裡找到答案
我的thank you note寫法
"Thank you for time today. I enjoyed speaking with you and learning more about the position. Please contact me if you have further questions about my background. Thank you."
啊啊其實我有點忘了,等寫完回去登入我的email看看再來改

註:畢業之夕我辦了一個新的email,因為本來的email帳號,就是現在寫網誌這個的帳號,太不專業啦哈哈,帳號最好是簡單一點不要有一些奇怪的形容詞名詞數字,就用名字加一點符號坐個組合就好





暫時想不到還有什麼
隨手附上幾個英語學習文章:
eamil用語
介係詞用法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Emoji & Face swap - 想與年輕人拉近距離有那麼容易嗎?

其實我覺得這個標題下的不好,一定要想想再改掉。
會想到這個主題是因為剛好這兩天有兩個很有趣的廣告呵呵
(不會是因為有廣告公司面試所以惡補廣告案例)

1. 達美樂 & Emoji
去年達美樂推出了一個有趣的數位行銷,只要你傳一個Pizza的Emoji給達美樂,達美樂就會直耶配送Pizza給你 ~
其實我一開始注意到這個廣告是因為Modern Family的大姊Hayley出現在這支廣告
廣告點我 (不知道為什麼沒辦法直接貼Youtbe影片上來)

這項數位行銷真的很有趣啊,解決了消費者的問題(訂餐手續的時間跟繁瑣),又結合了消費者的溝通習慣(利用Emoji來表達情緒、和朋友聊天),而且Emoji圖案那麼可愛

這邊推薦一篇商業洞察的好文,內容寫得比我專業詳細多了
商業洞察文章點我
而且達美樂還這波宣傳還得到了坎城創意節鈦獅獎,猛猛的

2.國家地理雜誌 & Face Swap

我昨天看到這個廣告案例的時候人都傻了.......
如果有人敢再隨便亂結合Face Swap到廣告之中,不是真的很有創意很幽默,就是完全災難一場
Adweek文章點我 (慎點連結,廣告真的慘不忍睹)
簡單來說這個案例想要傳達的訊息是減少歧視,我們之間沒有那麼不同,我們應該尊重並且接納彼此,無論我們的種族或性別。

......可是這跟換臉有什麼關係?
Face Swap這個東西的存在點就是好玩,跟別人換了張臉可以上傳打卡和朋友一起笑哈哈,或是跟風一起嘗試大家在玩的東西
我今天接納一個和我不一樣的人,不代表我想成為他,也不代表他需要成為我,我們都是獨立特別彼此尊重的個體
更何況,歧視應該是存在於心裡的,換了臉能夠換掉我對於對方固有的成見嗎?

總之這個案例真的非常之失敗,而且很恐怖。不僅顯現這個品牌不懂歧視的意義(而且歧視這個主題本身有點敏感,亂玩總是不好)、不懂年輕人、不懂Face Swap、還有負責這個案子的人美感被狗吃掉了。


3. 百事可樂 & Emoji

對又是Emoji
今年二月的時候百事可樂就說夏天的時候要推出"Pepsimoji"的campaign
在百事可樂的包裝上印上各種可愛的Emoji圖案
二月的文章點我

今天百事可樂又釋出了新的廣告片段跟更多包裝圖案
而且他們還會推出和數位結合的電視廣告,好期待噢噢
今天的文章點我
百事可樂的Brand marketing和digital director說他們和Google合作,找出夏天時最常被搜尋的關鍵字,試圖要將百事可樂和夏天完全結合在一起~

感覺這系列campaign有點像可口可樂做的啊,只是從寫字或名字改成Emoji哈哈
話說之前可口可樂也有一個很酷的數位行銷
看到可口可樂廣告的時候,利用Shazam去聽廣告出現倒可樂的聲音,或用手機和廣告互動,就可以得到免費的可樂!

百事可樂的Emoji包裝真的好可愛啊,腦波已弱,虧我還是可口可樂愛好者
我願意為了可愛的包裝偶爾改喝百事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行銷案例+翻譯練習 | Hamburger Helper的愚人節玩笑

選了一篇短的來翻
這個案例超白癡 有沒有那麼認真啦
-
Hamburger Helper Dropped an Entire Rap Album For April Fools' , and It's Shockingly Good
 'Watch the stove' is fire by Kristina Monllos
Hamburger Helper 在愚人節這天出了一張饒舌專輯,成果意外的好
(Hamburger Helper是美國的一家食品公司,專門賣即食食品)
If you run down a list of brands that understand, appreciate and contribute to the hip-hop community, Hamburger Helper probably wouldn't make the cut. And that's probably why the brand just dropped a surprisingly good rap album about food for April Fools'. 
如果你細數那些真的懂嘻哈,而且懂得欣賞它的美,以及有所貢獻的嘻哈團體,Hamburger Helper大概不會是其中之一。這大概就是為什麼這個品牌在愚人節這天,出了一張饒舌專輯,以食物為主題,而且還出奇的好聽。

It's a perfectly confusing stunt to pull. If you listen to the five tracks, which have names like "Feed the Streets" and "In Love With the Glove," it'd be easy to forget that this comes from Hamburger Helper. 
這個伎倆超令人疑惑。「餵飽這條街」和「我愛上了手套」是專輯中五首歌其中兩首的歌名,很難不讓人聯想到Hamburger Helper。
The beats are solid, even catchy. But then you hear a lyric like, "Hamburger helper/ Eat it all and then we dip/ On the stove so long I burn my lip," and remember that this is the best (or worst, depending on your outlook) form of branded content. 
歌曲的節奏強烈又抓耳。但當聽到歌詞「Hamburger Helper/ 全部吃完然後我們沾醬/ 在爐子上久到我燒了我的唇」,你開始思考這到底是最棒還是最糟的品牌訊息,因人而異。
The album, which is called "Watch the Stove," is available on SoundCloud. That page is filled with delightful Easter eggs, like the album description that reads, "Doesn't have to be fancy to be good. Mission: feed the Internet. Trolling lame dinners since 1971." And then there's the parental advisory: "Delicious Content." (註1) (註2)
這張專輯「看好爐子」可以在Soundcloud上聽到。頁面充滿了討喜的復活節彩蛋,就像專輯的敘述寫的「不需要譁眾取寵才是好東西。任務: 餵飽網路。自1971就有的超爛晚餐。」上頭還有家長指導使用指南「好吃的內容」。
-
原文出處
http://www.adweek.com/adfreak/hamburger-helper-dropped-entire-rap-album-april-fools-and-its-shockingly-good-170554
原文有專輯封面 推特反映 還有Soundcloud連結XD
-註1: Trolling- Urban Dictionary寫說註2: Parental Advisory不想要翻成那麼多字但又暫時想不到好的,這次看到這個字眼去Google才發現原來其實很常看到這個標籤耶

Being a prick on the internet because you can. Typically unleashing one or more cynical or sarcastic remarks on an innocent by-stander, because it's the internet and, hey, you can.
Guy: "I just found the coolest ninja pencil in existence."
Other Guy: "I just found the most retarded thread in existence."
是一個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字啊




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行銷案例+翻譯練習 | 上週八項啟發性的數位行銷數據

今天的行銷案例+翻譯練習來了~
Adweek的第一篇文是介紹Godiva,覺得昨天已經翻過一篇Purell了,今天就翻點別的
(而且Godiva那篇好長啊)
翻這篇數位行銷還蠻有趣的,頗為生活化
有些部分翻得不太好,等某天文思泉湧再想想要怎麼改。
個人覺得reaction功能粉不好用啊,不如PTT的推/噓/箭頭來得好用 哈哈

8 Enlightening Digital Marketing Stats From the Past Week - Facebook's reaction buttons fall flat By Christopher Heine

上週八則啟發性的數位行銷數據 - 臉書的reaction功能表現一般

The last several days were full of intriguing data points from the realm of digital marketing. Here are eight numbers that caught our attention:

過去幾天充滿了值得關注的數位行銷數據。以下是八個抓住我們眼球的數據:

1. Mamma mia, Instagram!
Last week, we found out women love social media. This week, Instagram revealed that 93 percent of moms access its network at least once per week, with 68 percent doing so daily. What's more, more than half of mothers on Instagram follow businesses.
1.媽媽咪呀,Instagram!
上個禮拜我們發現了女性對社交網路的迷戀。這個禮拜Instagram公開有93%的媽媽們一個禮拜至少會使用一次他們的帳號,其中68%至少每天用一次。不只這樣,超過一半的媽媽們會在Instagram上關注商家的帳號。
2. Facebook is still about likes
Unmetric, per The Social Times, looked at 10 of the top brand Facebook posts (based on the data vendor's proprietary engagement score) from Feb. 25 to March 5. The mission: to see how the social platform's new reaction buttons—such as Love, Haha, Wow, Sad and Angry—are performing for marketers.
Its research entailed posts from Nissan, Mini Babybel, Bertolli, Windex, LG Mobile, Giorgio Armani Beauty, Arby's, Rebel's Market, LittleThings.com 和 US Cellular.
The stats show that 93 percent of all interactions are still Likes, while Love is used 4.6 percent of the time.
2. 臉書還是按讚居多
Unmetric(美國軟體公司)和The Social Times(美國網路媒體)研究了十則大品牌從2/25到3/5在臉書上的貼文(根據數據販賣商的業主互動分數來選擇品牌),他們要來看看這些新推出的愛/哈哈/哇/難過/生氣等reaction按鍵在行銷上表現如何。
這項研究包含了來自以下幾間公司的貼文:Nissan, Mini Babybel, Bertolli, Windex, LG Mobile, Giorgio Armani Beauty, Arby's, Rebel's Market, LittleThings.com 和 US Cellular. 
數據呈現所有的互動中,93%都還是按讚,4.6%的人會按愛。
3. Livestreaming comes of age
Periscope celebrated its 1-year birthday by revealing that it broadcasted 200 million livestreams, and that 100 million of those real-time videos were made in the last three months. 
3. 線上串流達到了新里程碑
Periscope慶祝公司成立一週年,同時公開他們已經放送了2億則串流,光是過去三個月就有1億則直播影片。
4. Bedside buttons 
On Thursday, Amazon said orders via its Dash buttons have increased 75 percent in the last three months. By pressing the Wi-Fi-enabled buttons, Amazon Prime members can quickly order household goods for home delivery. 
The Seattle-based e-retail giant released buttons for 78 brands Thursday, including Red Bull, Energizer, Illy Coffee, L'Oréal Paris Revitalift, Slim Jim, Clorox and Trojan, the condom company.
So now folks don't have to stand in line at the grocery store to buy rubbers—they can do it without getting out of bed.  (註1)
4. 除了按鍵
Amazon星期四宣布,來自Dash按鍵的訂單過去三個月成長了75%。只要在有無線網路的環境時按該按鍵,Amazon的Prime會員可以快速購買家用品,並享有送貨到家的服務。
星期四時,這家據點在西雅圖的電子商務巨人釋出該按鍵服務給78家品牌,包括 Red Bull, Energizer, Illy Coffee, L'Oréal Paris Revitalift, Slim Jim, Clorox 和 Trojan, the condom company.
現在民眾不用再到雜貨店排隊買保險套了,他們甚至不用下床就可以買到。
5. Official global hashtags
Trademarks specialty company Thomson CompuMark says that in the last five years 2,898 applications have been filed globally to trademark hashtags. And last year alone, 1,398 applications were filed worldwide to trademark hashtags.
5.全球官方標籤
商標專家Thomson CompuMark說去年五年來,全球共核准了2,898則申請註冊標籤商標,光是去年就核准了1,398則標籤商標。
6. The real social happens @work
The influencer marketing player Experticity, buzz-focused company Keller Fay an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harton School professor Jonah Berger teamed up to run a survey to suss out the volume and impact of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average consumer versus an influencer. The study, which polled more than 6,000 people in the U.S., unearthed this interesting tidbit: 53 percent of influencers' recommendations happen while they are at work, compared to 19 percent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s product suggestions.
6.真正的社交發生@工作
在行銷界占有一席之地的Experticity公司、著重於潮流的Keller Fay公司以及賓州大學教授Jonah Berger一起執行一項問卷調查,目的是要探究一般消費者和意見領袖們推薦的數量及影響力。樣本來自超過6,000名美國人,這份研究發現了一項有趣的事實:53%意見領袖的推薦文是他們在上班時間發的,而只有19%的一般民眾推薦文來自上班時間。
7. Is there a delivery bubble?
Last week, DoorDash announced it had raised $127 million in Series B funding led by Sequoia Capital, with Khosla Ventures and Charles River Ventures also participating. A report fro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ferred to the development as a "down round" that was a struggle to accomplish.
With DoorDash competitors like Postmates, Instacart and Favor also vying for investors' and consumers' dollars, one must wonder if there is a delivery startup bubble afoot. 
7.這一段我有看沒有懂,請容我先略過- -
8. What marketers think about
A study from Epsilon last week showed that millennials are receptive to emails from retailers like never before. The stat below from Salesforce shows that marketers already knew that.
8.行銷人在想什麼
上禮拜一份Epsilon的研究指出,Y世代現在對零售業寄來的email接受度比以前高。下面來自Salesforce的數據顯示,行銷人早就知道這件事了。

(下面圖片數據: 75%的行銷人認同email行銷帶來ROI成長,自2015年以來成長了50%)
-
原文出處
http://www.adweek.com/news/technology/8-enlightening-digital-marketing-stats-past-week-170505
-
註1: Urban Dictionary寫說rubber是保險套的意思 如果只是Google還以為是橡膠或輪胎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行銷案例+翻譯練習 | 普瑞來 (Purell)

想說藉由翻譯來認真讀篇Adweek的文章,順便練習一下翻譯
這篇其實和廣告沒有太大關係啊哈哈....翻完才發現
不過可以多認識美國品牌也是收穫
原文網址在文章最後,可以點進去看圖片,看了圖片應該就知道這個牌子是蝦咪,好像有時看電影或影集會看到人物在用這牌洗手液

-
How Purell Became the Brand That's Kept Our Flu-Obsessed Fears at Bay
-And to think, it was a flop at first (註1)

普瑞來(Purell) 如何成為化解我們對流感的恐懼

In the Steven Soderbergh movie Contagion, a cook in Macau who's handled bad meat shakes hands with a traveling businesswoman named Beth Emhoff (played by Gwyneth Paltrow), who flies home and touches off a global pandemic that sickens and kills millions.

Steven Soderburgh執導的電影全境擴散中,一名澳門的廚師處理完壞死的肉後和來澳門出差的商人Beth Emhoff握了手(Gwyneth Paltrow飾),Beth帶著病菌一起飛回家,一場全球流行病也就此引爆。

That movie scared a lot of people—including Matt Damon, who played Mitch Emhoff, Patient Zero's husband. "There's a lot of Purell on the set," Damon laughed (nervously) in a 2011 interview. "And then a lot of conversations about investing in Purell."

這部電影嚇壞了許多人,包括Matt Damon,他在這部電影中扮演第一名病人Beth的老公,Mitch Emhoff。2011年的訪談中他有點緊張地笑著說:「拍攝現場有很多普瑞來,然後很多人在討論普瑞來的發明。」

A fine investment that would be, too. Nearly 70 percent of mysophobic Americans use some brand of hand sanitizer (42 percent more than once a day). And when you reach into your pocketbook or desk drawer for that reassuring little pump bottle, chances are it's Purell.
(註2) (註3)

可能也很多人在談論總共花了多少錢購買普瑞來。將近百分之七十有潔癖的美國人都用了有品牌的洗手液(其中百分之四十二一天用超過一次)。當你把手伸到隨身包包或是書桌抽屜要確認是不是有一罐小小瓶子,八九不離十會是在找普瑞來。

"People are more aware than ever of germs, and part of it is because we're all so busy and working so hard that nobody has time to get sick," said Amy Panos, deputy editor of Better Homes and Gardens, which recently selected Purell's sanitizing wipes as a best new product of 2016. "Using anti-bacterial gels and wipes is so easy, and Purell has become the generic term for the category. It's even become a verb. You can Purell your hands just like you can Google something."

「現在的人比以前更加意識到病菌的存在,而這部份原因是我們太過於忙碌,過於投入於工作,大家沒有時間生病」Amy Panos這麼說,她是Better Homes and Gardens的副主編,這本雜誌最近將普瑞來的抗菌濕紙巾評選為2016年最棒的新產品。「抗菌液跟抗菌紙巾很好用,普瑞來已經成為這個產業的代名詞。普瑞來還甚至可以拿來當動詞用,你可以說我普瑞來了我的手,就像你會說你Google了什麼東西。」


Indeed you can. "I Purell my entire body," Kristin Chenoweth revealed on NBC not long ago. Purell's been written into the scripts of Modern Family and The Big Bang Theory. President Obama reportedly used it after shaking hands—a practice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taught him. The U.S. Army incorporates Purell into basic training. And when the famously germphobic Howie Mandel decided to finally shake Jay Leno's hand, he did it with the help of Purell—a bowl filled with it.

你真的可以這樣用。「我普瑞來了我全身」不久前Kristin Chenoweth 在NBC的節目上這樣說過。普瑞來曾出現在Modern Family和The Big Bang Theory的劇本中,也有報導提到美國歐巴馬總統每次和人握完手後都會用普瑞來,這是一項布希總統教他的習慣。美國陸軍把使用普瑞來納為基本訓練。多虧一大堆的普瑞來,有細菌恐懼的Howie Mandel終於決定要握Jay Leno的手。

Purell's manufacturer, the family-owned GoJo Industries, enjoys revenue estimated at $286 million—which makes it all the more surprising that Purell was initially a flop.

普瑞來的製造商GoJo家族企業預期將賺進兩億八千六百萬美元,誰會想得到,普瑞來本來被視為是個賣不出去的失敗產品。

In 1946, Goldie and Jerry Lippman invented an industrial cleanser—GoJo—that would remove grease from auto factory workers' hands. The company came up with Purell in 1989 as a hand sanitizer for restaurant workers, but the product lost money for its first decade because, it was believed, only washing with soap and water could kill germs. Then in 2002, a CDC study concluded that alcohol-based gels were just as effective as washing with soap. Purell sales have grown steadily—helped along by terrifying flu outbreaks—ever since.

1946年的時候,Goldie和Jerry Lippman發明了工業用洗手液"GoJo",它可以清除工廠員工手上的油汙。1989這間公司發明了普瑞來,一罐專門給餐廳員工的洗手液,但產品推出的前十年公司不斷虧錢,當時大家覺得只有用肥皂跟清水才能消除細菌。後來到了2002年,一份CDC發現含有酒精的凝膠的清潔力和肥皂加清水一樣好,加上數個流感爆發,普瑞來的銷量從此穩定攀升。

"People have known alcohol was a disinfectant for such a long time," said GoJo CEO Joe Kanfer, who explained that Purell is basically just ethyl alcohol mixed with moisturizers to keep skin from drying out. "This was a pretty simple concept," he added. "The challenge was opening eyes that something so simple could make a very big difference." 

GoJo的CEOJoe Kanfer解釋,普瑞來基本上就是酒精加上保濕成分,「大家一直都知道酒精的抗菌性,這是一個蠻簡單的概念。這其中的挑戰是如何打開大家的眼界,讓他們看到這麼簡單的東西也能為生活帶來很大改變。」

-
原文出處
http://www.adweek.com/news/advertising-branding/how-purell-became-brand-thats-kept-our-flu-obsessed-fears-bay-170429

-
註1:根據Urban Dictionary,flop的意思是"Something that fails miserably"
註2:mysophobic意指潔癖
註3:pocketbook指女用手提包,我本來還以為是口袋書,但好像也可以當電子書用

[畢業專題] 性別認同對廣告態度之影響

轉眼之間已經成為Master Li了
想了很久覺得還是分享一下這一年半來的成果給有興趣的人

-

前情提要

大學的時候修了靄珠的西方戲劇與性別發展這門課,很喜歡上課時讀的幾篇劇本 ex. Angels in America, M Butterfly, Vagina's Monologue
從那之後對性別這個主題產生興趣,讀了幾本性別相關的書,也關心性別相關的議題
漸漸地我產生了一個小小的夢想,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成為自己想成的樣子,不被社會或他人所限制束縛。
到了研究所的第二個學期,教授說要開始找畢業專題的主題,基本上沒有任何範圍,只要是自己有興趣的而且值得探討的主題都可以,最重要的是something that can get you out of bed in the morning.

廣告反映了現實同時也創造了現實,所以力量才那麼強大。

我們所看到的廣告內容,可能反映了現實情況就是這樣,也可能告訴我們,世界正在改變成不同的樣子。所以我選了這個主題「性別認同對廣告態度之影響」,我好奇的是人會不會比較喜歡呈現出和自己性別認同一致的廣告,比如說我是個masculine的人,我會比較喜歡masculine的廣告勝過於feminine的廣告。

-
理論
根據Bem在1974年的研究,人的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依據每個人認同自己的masculinity及femininity的不同可以分為四類: Masculine (高Masculinity低Femininity)/ Feminine (低Masculinity/高Femininity)/ Androgynous (高Masculinity/高Femininity)/ Undifferentiated (低Masculinity/ 低Femininity)
分類的方式是依據Bem Sex Role Inventory,簡單來說就是將形容詞分成masculine及feminine,像ambitious, competitive是masculine的字,compassionate, caring是feminine的字,受試者會看一連串的形容詞,並決定這些形容詞有多形容他們,根據他們最後得到的masculine及feminine分數高低可分為四類性別認同。
這個網址可以讓你測試自己的性別認同:http://garote.bdmonkeys.net/bsri.html

-
研究過程
我的研究有137個大學生參與,他們先測過另一個版本的Bem Sex Role Inventory之後,隨機分配看一則masculine或feminine的平面廣告,最後回答他們喜不喜歡這則廣告。


←Masculine的廣告






←Feminine的廣告







兩則廣告唯一不同之處是文字的部分,masculine的廣告強調masculine的字眼: competitiveness, dominance, lead,feminine的廣告則換成feminine的字眼: sensitivity, affection, lovable

(實驗之前有兩次小測試,第一次是選出一樣masculine和feminine程度差不多的產品,實驗結果發現受測者認為啤酒是偏masculine的產品,冰箱則是偏feminine,牛仔褲則是高masculine及高feminine。第二次小測試是確認這兩則廣告呈現出masculinity及femininity)

-
研究發現

  1. Masculine受測者的確比較喜歡M勝過於F的廣告
  2. Feminine受測者喜歡兩則廣告的程度相當
  3. Androgynous受測者喜歡兩則廣告的程度相當
  4. Undifferentiated受測者對兩則廣告的喜好程度相當,喜好程度比前三類受測者都低。


另外我也發現了,受測者之中比較多的人位於Androgynous和Undifferentiated的組別。

-
結果探討
(註:對於研究而言是不能做過多延伸或聯想的,沒有數據就不能推測,以下只是一些想法跟猜測而已)

  1. 較陽剛的人是否比較需要展現自己的「陽剛性」?這群人也許需要更多對於陽剛性的認同感,需要外在的刺激來確信他們本身是陽剛的,而且也感到其他人認為他們是陽剛的。相較之下,較陰柔的人似乎便沒有要展現本身「陰柔性」的需求,也許因此對兩則廣告並沒有強烈的喜好差別。
    - 會這樣想是聯想到了在我們的社會裡,是否比較鼓吹陽剛性的特質,尤其鼓吹男性必須要展現他們的陽剛特質?
  2. 現在人的性別認同是否已比較少為性別所拘束?就研究結果來看,生理男性不見得都認為自己是陽剛,生理女性也不全認為自己是陰柔。
-
研究限制

除了樣本以外,這項研究的另外一樣主要限制是性別認同究竟要怎麼測量?

另外一項限制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詞概括,就是當受測者看到這則充滿陽剛形容詞的廣告,他喜歡這則廣告的原因,是因為他認同這些他本身擁有的特質,抑或是這些特質展現了他想要成為的樣子?這兩者之間是不同的,我們覺得自己是怎樣的人,跟我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怎樣的人,某些程度來說可以說是兩回事吧?

-
最後的小小心得

雖然我不知道這份研究對於學術或是業界會有多大貢獻,但我希望這份研究可以讓一些人重新想想性別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媒體又該如何呈現性別的內容。舉凡我們的言談、報紙、新聞、廣告,每一個傳播的環節都在塑造性別。

假使今天我罵一個男生說你很娘,其他人一起起鬨取笑他很娘,這是不是就表示了男生是不可以擁有女性特質的,如果有是不被認同的,而且會遭到取笑
假使今天電視播了一連串家電廣告,裏頭在使用這些商品,或是代言這些商品的人若都是女性,是不是暗示了女生就是要負責操縱這些家電,因為女生就是負責持家?

有太多太多可以舉的例子,也許有時候我說這句話,電視廣告這樣拍,只是一個無心的舉動,或只是複製社會的樣貌,但如果我們想改變這個社會,想變得更柔軟更能去接納所有的人,我們就不應該無心,我們就應該去探討性別是什麼,了解自己說的話做的事,無形之中也定義了性別。

-
最後後的後記

這篇拖了非~常久才寫完,為什麼突然又撿起來寫呢,就是因為最近一些事情讓我非常想要改變台灣,我想要讓這個我成長的地方變得更好,上網估狗了「改變台灣」四個字,出現的結果大多與政治有關,我想了一想微小如我也可以做的、讓台灣變得更好的事情,大概就是寫寫部落格,或是翻譯一些有意義的文章,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吧。

記得念研究所的第一門課,教授問了每個人,為什麼要學廣告?
那時候我說,我希望學習廣告來了解別人,了解世界,同時也認清自己是誰。
(聽起來好噁心啊,以前的我不知道怎麼有臉說出這種話,可能是真的這麼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