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 星期日

Running a Campaign

 Campaign


在電商打滾了一段期間,做了無數檔campaign,想記錄並分享做一檔campaign該如何規劃跟執行。沒有對錯,單純是自己摸索而來覺得該這麼做。

一檔campaign可以分三個階段,規劃、執行、分析。

1. 規劃
最常見的campaign,是促銷活動。以美國市場來說,就像Memorial Day Sale或是Black Friday這些促銷檔期,以台灣來說,就像周年慶或是雙十一這種,不成文的已經成為大家的默契,每年到了這個期間就是會有折扣,賣家買家都準備好要大賣大買商品。

每次接到一檔campaign的需求,最需要先釐清的有幾個問題:目標、預算、折扣幅度、期間、主打產品、活動主軸。

目標:銷售額目標是多少?
預算:這次活動可以花多少錢宣傳?
折扣幅度&期間:各個產品,在哪段期間會打多少折?
主打產品:有哪一項產品需要被特別highlight宣傳?
活動主軸:我們要用什麼口吻來和客人宣傳?是主打送禮?自用?宣傳要傳達的主要訊息(key message)是什麼?

這些問題釐清有助於發展宣傳的素材,比如要在哪些渠道宣傳,活動的KV應該要強調什麼,廣告的架構應該如何規劃等等。在最初就釐清的話,就不用等在執行的時候再回來確認。


接下來,需要把以上資訊轉化成為action items:media plan、work schedule、media timeline、KV brief。

Media plan 通常用表格呈現,列出這次活動宣傳的渠道,比如Facebook ads/Google ads/KOL/EDM等等,欄位則放上預算/曝光量/點擊量等等預估的成效。

Work schedule 則是以活動日期回推每項執行的工作時間。每個渠道的宣傳是一環扣一環的,比如要先確定KV,再提設計需求,再落文案,設定UTM & URL,最後廣告完成上稿。也有點像是設定milestone的概念,確定什麼時間要完成什麼,工作才不會互相卡關。

Media timeline 的目的是訂定各個宣傳推上限的時間,主要也給不負責行銷,但需要知道行銷完成度的同事參考。比如哪一天KOL影片釋出,哪一天發EDM。了解日期也有助於事後分析,哪一天的銷售特別好,是不是因為某個特定宣傳的緣故。

KV brief 需要訂出該次活動設計的大方向,以及主要傳達的訊息跟對象。設計需要包含哪些元素,要什麼色系,要包含哪些產品,如果能制定的越清楚,對於設計來說也越好落實想像。

2. 執行
這部分主要想highliht 做 campaign經常忽略的執行細節:user experience、tracking

很多時候campaign detail都列好了,所有素材文案網頁都準備好了,但忽略了user experience。今天看了我的廣告的消費者,會想要接收到什麼樣的資訊?網頁的內容順序應該是什麼?每個區塊的大小是否合理?按鈕要在哪裡?要放哪一些提醒,讓消費者可以完成結帳?整體而言,今天消費者在我的網站,有沒有一個好的體驗,能夠幫助他們完成購買,也讓我達成銷售目標?

我發現很多做MKT的人,其實對tracking沒什麼概念。如果消費者跟我們的接觸不能被追蹤,那其實辦campaign也沒什麼意義,因為沒辦法用數據呈現campaign的成效。

廣告的pixel有沒有裝好?頁面某個代表重要行為的按鈕有沒有被追蹤?UTM有沒有帶?這個campaign的utm_campaign是什麼?campaign上線後,這些數值是否看起來正常?是我們預期的結果嗎?


3.分析

這檔campaign有沒有達成設定的目標?有或沒有的原因是什麼?有沒有哪個渠道帶來意外的成果?有哪些下次可以再次實驗或複製的操作?


在固定產品跟固定檔期的情況下,大多時候很多原因都沒什麼變化。但就是那一兩個不一樣的地方,可能會讓下次的結果不同,從看起來一樣的結果找出變化,並善用創意去帶出新的strategy,我覺得就是行銷人的心法吧。

舉例來說,我們每次campaign都固定會跑GDN,但GDN的特型就是曝光很便宜,但點擊很差,而花一堆錢買曝光總是讓人覺得是不是沒什麼用? 更不要說,每次結果看起來都差不多。


所以我嘗試了直接去找一家日本跟公司產業相關的forum,直接買他們的版位,同時也去查各種跟公司產業直接相關的網站,用GDN target這些網站。

結果發現,花一樣的錢其實兩個方式的點擊率差不多,只是direct buy的CPM貴很多,但用GDN這樣去買,其實也蠻難成功曝光出去的。


分析的結論是 1) GDN targeted placement的方式可以再試試看,用更高競價的方式去bid,能夠得到更多曝光的話,再改成用CPC bidding 2) 嘗試跟其他direct buy sites合作,去多累積一點結果找出benchmark


大概是這樣~
media plan / work schedule / KV brief / tracking 這些感覺附上實際的範例好像會更清楚,之後再來整理~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熔爐:改變自己,或是改變世界

因為喜歡屍速列車而注意到了熔爐,聽說電影看完會很不舒服,所以我買了書來看。
屍速列車某些方面和熔爐很像,都是關於自身和世界的掙扎。

屍速列車裡,大家都各自想要活下來,有些人對別人伸出援手,有些人只為自己而活。在這樣的非常時期,只關心自己不關心別人,再也合理不過。我都不知道自己下一秒會不會出事,我怎有餘力拉別人一把?當然看完電影後可以明白,只想著自己的人是多麼醜陋,幫助別人的人雖然可能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可是那才是真正活出了人的價值,如果每個人都以他人為優先互助,也許受難的人就會減少。

不過屍速列車是虛構故事,熔爐的故事背景更為現實(而且是真實故事改編)

熔爐裡面的人權女幹事徐幼真說:「我們一路奮戰,不是要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對徐幼真而言,她所不想被改變的,是社會上僅存的正義。身為單親媽媽,小女兒患有先天心臟病,家境不富裕,光只看她這些背景,會覺得她應該要盡全力養家活口,照顧孩子,讓孩子吃飽穿好。可是徐幼真想要的是,為了她的女兒們,打造一個正義、善良的社會,好人會被感謝,壞人會被處罰。她不想讓世界改變她,她不想讓世界改變她的正義。相較起姜仁浩,徐幼真明顯地執著於正義以及真實。

而姜仁浩所不想被改變的,是他最初來到霧津的原因,就是家人。他為了妻兒來到這裡,必須要賄賂學校得到教職,中途發現了老師性侵害聽障學生的駭人事件,雖然挺身而出,可是到最後,他沒有和孩子們走到最後,而是和妻兒回到首爾。妍豆在信裡寫說,覺得姜老師來了才讓她感受到自己原來活在黑暗之中,而老師像是光一樣照亮了她,而琉璃覺得姜老師就像爸爸一樣。姜仁浩一直到徐幼真和孩子們搭的帳篷要被撤走的那天,都希望可以留下來照顧這些孩子,可是到了最後,他卻默默地離開了。

姜仁浩和一般人一樣,會對不正義的事情不滿,甚至有勇氣帶著孩子們出庭。但他又和一般人一樣,有不光彩的過去,要選擇保護自己的家人還是別人,當然會選擇自己的家人。雖然小說並沒有完整交代姜老師離開的原因,但我想姜老師就是不想被世界改變,或是沒辦法讓世界改變,他對家人的責任。

故事中有些人可能沒犯什麼大錯,可是每個人做的一件小事結合起來,會對受傷害的聽障孩子們不利。對於妍豆、琉璃、民秀而言,訴訟勝利讓壞人們被處罰,有如得到和解金那麼「有用」嗎?究竟正義應該走到哪裡,可以走得多遠?

要像徐幼真那樣,真的很難欸。


形塑當今的過去-台灣不教的中國現代史

前言/ 我所好奇的

帶了幾本書回美國看,其中一本是袁浩著作的「台灣不教的中國現代史」。

我是個容易感到知識貧乏的人,雖然不至於一旦感到好奇就要追根究柢,但是如果發現了可以滿足好奇的知識寶庫,就會卯起來弄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搬來美國以後,總是愈發想著,到底台灣對我而言的意義是什麼,我和身邊這些美國人又有些什麼不同。為什麼台灣不會和美國一樣,為什麼台灣是現在這個樣子?我無法接受因為台灣地方小,因為中國離台灣很近,這些我小學就知道的淺薄回答,我知道在那背後還有很深一層的故事,而我以前高中歷史課常常在睡覺,總是為了考試而背一些年代和名詞,對於現代台灣的模樣,卻其實感到陌生。

(先說:如果有些歷史錯誤的地方請大方糾正我,就說了我高中歷史課沒有清醒過)

雖然表面上,這本書講的是中國現代史,但不過,台灣之所以是台灣,也是因為本來統治著中國的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敗給中共,而撤退到台灣。本來說著是要反攻大陸,這樣的口號喊著喊著,卻漸漸喊沒有了。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已經又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和中國失去了官方的、地緣的、文化的、政治的,又或更多層面的聯繫,從我小時候我就自然而然地,覺得自己是台灣人,雖然我爺爺是中國來的。

甚至小時候會想著,如果爺爺是中國人,外公外婆是台灣人,那我不就是混血兒?混血兒欸!
無法明白對混血兒的迷戀從哪而來,童年好傻好天真,可是也不完全是錯誤的想法....吧
嚴格說來,印象中外公外婆的祖先也是從福建一帶來的,不過外公外婆不是從中國來台灣的第一代,他們還在台灣經歷過日本殖民時期,比起中文更流利的是台語和日語。
寫著寫著,我對我的出身更不清楚了 XDDD 我得回去問媽媽~

總之,因為對自己的好奇、對台灣的好奇,我決定開始讀這本書。
我是從哪裡來的?
爺爺在中國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外公外婆又是怎麼想著遷來台灣的國民政府?
台灣的兩大政黨之一,國民黨以前可是那麼高壓專制的耶?以前的國民政府,是怎麼想民主這件事的?後來又怎麼想呢?

這本書剛讀每幾天,讀了大概三分之一,我只能說:

這本書不太能回答我以上的疑慮。(燈愣)

不過內容確實有很多有趣的insight,我很喜歡作者的寫作方式,雖然是歷史,但重點不在於哪一年發生了什麼事,訂了什麼法案(但還是有提到),而是這些事情背後的意義,究竟為什麼名正言順、看似擁有外交政治經濟優勢的國民政府,會被中共打敗?

以下只談談我對於書中特別有感的部分,如果要學歷史的人請速速離開
-
第一篇/ 國共內戰,我的觀察 

袁浩將本書分為幾個部分,解釋國民政府敗給中共的原因:政治、經濟、外交、軍事

當時的國民政府完全就是虛胖。

看起來名正言順統治著中國,但不僅國民政府內部不團結,無法拉攏其他團體(民盟以及其他學運團體),外交上一昧向美國靠攏,蘇俄不高興,美國又不給說好的軍援,經濟上從戰後搜刮來的家底,幾年內因為失敗的經濟政策瞬間蒸發。我越讀越覺得,國民政府到底是要多慘哪,那麼多件事情沒一件做對的....

我覺得當時國民政府和中共最大的差異,就是兩者對於「人民」的態度,跟兩者所扮演的腳色。

政治: 人人都是為自己

這章可以用一段話歸納政治上國民政府失敗的原因:缺乏組織動員能力。

國民政府用人都是靠人脈,好比同鄉/親戚/師生等等,作者說這樣的選才制度「連封建王朝的官僚選拔制度都不如」,我覺得有點幽默XDD

而這樣的漏洞讓中共間諜完美的滲入,變成各種戰略資訊都和敵方分享了,戰爭是要怎麼不輸?

另外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則故事,是當蔣介石搬出金圓券政策之後,在上海抓投機商人之時,發現了白崇喜兒子

-
番外篇: 時代中的小人物

我的爺爺來自山東棗莊,經歷過國共內戰時期,後來跟著國民政府遷來台灣,和在對岸的家人失聯,支身在台南新營糖廠找到工作,就這樣又成家立業,可是這裡永遠不是爺爺的家,但等他很久以後再回到中國,那裡也不是記憶中的家了。

因為爺爺已經過世了,我沒辦法從他口中得到第一手答案,只能從我的記憶、爸爸的記憶、和一些搜尋到的資訊拼湊,在那樣時代背景下,爺爺是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就當成小說一樣地看好了。

爺爺的爸爸是個地方仕紳,曾經出錢替地方蓋橋蓋路,家裡不是什麼大富大貴,但能夠供應爺爺唸完小學。國共內戰時國民政府、中共兩邊都曾把他抓去當兵,沒飯吃的時候只能吃樹皮果腹(每次問老爸,老爸都會提到樹皮的事),危機時刻只能逃難,爺爺因此非常討厭戰爭。在中興礦廠某次因公出差要到上海,一起同行的朋友沒有叫醒爺爺,爺爺就這樣跟著船到了台灣,沒有辦法回去中國。在那之後,爺爺再也沒有看過他的父母,再看到其他的家人,是至少二十年之後的事。

我沒有辦法想像,當年下船時,爺爺的心情。這和我出國唸書工作沒得比,我知道自己還有根,總有一天回得去,如果真的想,可以馬上買張機票回家躲在被窩裏面啃雞爪。

可是那時候的爺爺呢?那樣才真的是「被丟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而且一點準備都沒有。說要多無奈,就有多無奈,真要怨,就也只能怨蔣介石、毛澤東這些政治人物。書上寫的幾萬士兵戰爭、幾多百姓搶食,那可是一個一個真實的人物,而背後又有一群一群的他們的家人。百姓流過的血,流過的眼淚,這些大人物怎麼會懂?不過是他們的籌碼而已。

爸爸說爺爺蔣介石、毛澤東兩人他都不喜歡,因為他們使得他顛沛流離,離鄉背井,和家人天人永隔。我想,可以口口聲聲說他們多支持某一派的人,一定都沒受過這種苦。

記憶中的爺爺是個非常理性的人。他每天讀報紙,寫筆記,散步,固定吃一樣的食物,包子、饅頭、水餃,他總會說哪家做得好,哪家做得不好,自己有一番理論。我永遠都記得有一天,我和爺爺到公園騎腳踏車,中間休息的時候爺爺突然說,他看著我爸爸媽媽替奶奶辦喪事的宗教儀式,他其實一點都不相信。他能理解這些儀式的必要性,但他只是不相信任何神的存在,他告訴我,這世界上他唯一相信的,就是他自己的頭腦。

那時候我大概小學二年級,聽到這樣的話固然有點驚訝,但也記憶深刻。現在再想想,也可以理解爺爺為什麼會是個無神論者,因為如果對神許願祈禱有用,為什麼他還是和家人分離兩地,見不到面?為什麼他必須承受戰爭的痛苦,明明不是他的戰爭?爺爺生存的時代,對他太不公平,也使得爺爺練就一身生存本能,跟能明辨現實的頭腦。

我其實是崇拜爺爺的。

爸爸說過,爺爺再次回到家鄉的故事。那時候兩岸依舊不能通信,爸爸透過身邊的中國留學生,打聽到寫信回到爺爺家鄉的辦法....就是直接寫信給山東棗莊的郵局局長,想來有點幽默。過了很久,很久,收到了對岸親人的回信,爸爸馬上打了很貴的越洋電話回家,把信念給爺爺聽,他說在念信的時候,他的手都是抖的,因為那封信多麼珍貴,乘載著多少年來親人的無聲的思念。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工作-在美國找行銷工作[方法篇]

雖然不是一個太認真經營網誌的人,但還是有點在意流量的
上一篇在美國找行銷工作點閱率還蠻高的
所以決定來認真寫一篇之前找工作的過程

一、你要找什麼樣的行銷工作?
行銷其實分很多種,在找工作前,我已經想好要朝數位行銷跟市場調查兩個方向為目標

原因之一是和研究所所學比較相關,覺得我的研究履歷可能在這兩種產業市場比較占上風
畢竟在這之前我沒半點正式的工作經驗,能夠拿來給人看的很多事研究所做的東西

原因之二是文化跟語言的差異,以亞洲人背景而言要在美國當地找行銷工作不是那麼容易
但是如果有個相關技能,比如數位行銷可能要會GA,市場調查要會統計,文化跟語言就不會成為找工作上太大的絆腳石
我想這個道理可能在哪裡都通吧,要有一技之長才能做為找工作的利器

雖然當時找工作找得太久,後來已經不管一開始設定的目標到處都投了(笑)
但最後還是達到了最初設定的目標,我想有個目標才比較好前進,目的地可以改,可視需要一個目的地才知道要往哪裡走

二、你的履歷、Cover Letter、作品集準備好了嗎?

履歷寫法
其實我的履歷是參考研究所時期美國同學的履歷,學她的寫法跟排版
排版有點難以解釋,Google一下Resume Template可以找到很多,有免費也有付費的
寫法的話,就是要寫重點,帶入各種數字強調你的表現。
比如你在這份工作的期間,帶領了幾個人,完成了某件事,活動參與率比起去年增加百分之多少。
我也沒寫什麼特別的,就是教育背景,研究所做的project,實習經驗,課外活動經驗,就這樣
花點時間,每個人都可以寫出好履歷

Cover Letter
上網也可以查到簡單的樣本,首先第一段先簡單介紹自己,想申請的是什麼職位,你有什麼相關的技能和特質,第一段短短幾句帶過就可以。
第二段開始寫你做過和這份工作相關的事情,從中達到了什麼,或是學到了什麼能力
第三段結合你的經驗和這份工作,你要如何contribute,你想在這份工作達成什麼
第四段就是結語,再次強調你的能力和這份工作很match,希望得到面試機會,最後留下聯絡方式
這部分我沒自信我這樣寫對不對,純粹是多看樣本跟自己寫了很多封後的心得

作品集
Square/ Weebly/ Wix 都是幾個不錯建個人網頁的服務
我放了自己的履歷,用pictochart整理了一些報告和實習的內容

這部分會蠻花時間的,但邊做的同時可以邊想想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工作,想要找什麼樣的工作

三、要去哪裡看職缺?
個人覺得ZipRecruiter和Indeed最好用,資料量大又可以apply各種filter

四、面試怎麼準備?
為了面試我準備了數以千計的問題,練習了數以萬計的回答 哈哈
很多問題大體上回答一樣,但不同職缺可能會有不同的回答

分享幾個我準備的問題(有沒有被問過倒是不記得了)
What is your biggest challenge? How did you overcome it?
Why this job? How does your experience make you qualify for the job?
What is your strength? What is your weakness?
What is your goal in the next five years?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is company (or this job) ?
履歷提到的事情也都要記得滾瓜爛熟,多想一些對方可能會問的延伸問題,想想要怎麼回答才能展現自己的工作能力

五、對方在找怎樣的人?
這是後來上班之後,聽到同事討論剛來公司面試完的求職者後,得到的心得
他們在找「準備好的人」
不太知道要怎麼多解釋

天啊我寫這麼一長篇有比較好嗎
點閱率低的話我再自己默默刪掉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那些日子我遇到的uber司機

每天上下班都搭uber,也遇到了不少司機
剛開始搭的時候也有一些安全上的疑慮
不過不安全的例子真的是少數,跟同事聊天中也感覺不到他們覺得uber危險這件事
可能也是台灣太安全,台灣人對於城市的想像跟美國人不太一樣
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1
司機「看到你的名字,我還以為你是男生耶,因為我有個男性朋友就叫這個名字」
有天遇到了有個奇怪開場白的司機,開車方式非常危險
為了跟我眼神交流,只要我講話他就回頭看我,無視路況
司機感覺很想跟我聊天,好像是想練習英文
他有兩個小孩,想要帶他們去舊金山,問我要怎麼搭Bart,要坐到哪一站,像他孩子年紀那麼小可不可以搭
有些自己覺得稀鬆平常的事情,對某些人而言是完全未知
即使他一直住在灣區,卻從來沒看過舊金山的模樣
雖然是個司機,但只是帶著別人到別人要去的地方,沒有帶著自己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2
司機「我已經退休了,我開uber跟lyft來讓自己有點事做,順便賺點外快」
有天遇到了以前是海軍的司機,有著不知道美國那裡的口音
他說他平常都開著uber跟lyft兩個app,如果其中一個收到request,他就馬上關掉另一個app
我問他覺得uber跟lyft有什麼不一樣嗎,因為我聽到一些人說lyft比uber好太多了
他說就乘客使用上的便利,他不太清楚,但司機而言,他覺得沒什麼不同

「不管你為哪家公司工作,你都要用相同積極的態度,保有一樣的使命感」

那時剛開始上班的我覺得很有道理,自己的價值是自己賦予的,無論外在環境如何,都要替自己設定一樣的標準,努力去做好每件事情

-3
司機「我覺得剛剛那位乘客很沒禮貌,如果車上有別的乘客,他就應該小聲點講電話,不要影響到別人」
有天一起搭車的乘客不停地講電話,下車之後司機跟我抱怨
司機說如果車上只有他,乘客講電話他不會介意,雖然他不是很喜歡很吵的乘客,甚至剛剛那位乘客因為忙著講電話,連聲謝謝都沒說
我其實也覺得那位乘客有點吵,但對於公共禮儀這件事情,大家的標準好像不太一樣,所以我也沒說什麼
有一年去倫敦旅行,特地去吃一家飯店的下午茶,本來應該是優雅又愜意的行程,隔壁桌的客人卻一直用高分貝嗓音聊天大笑
悄悄地拜託了服務生,可不可以麻煩他們小聲一點,服務生卻說沒有辦法,他只能幫我們換座位

不過司機是個印度人,服務生是個白人
以前讀過一篇論文分析說,東方人比較在意群體,西方人比較在意個體
這也可能是兩次體驗得到不同回應的原因吧
東方社會規則比較多,但比較安全和穩定
西方社會規則比較少,但比較隨意和創新

-4
司機「我沒辦法選擇乘客,也無法得知他們的目的地,直到他們上了車。所以有時候我會在很奇怪的時間點去很奇怪的地方」
某個司機跟我講了他開uber的心得,有時他得去山丘上接人,好不容易開到目的地,卻發現乘客取消request,或有時接到晚上11點要去酒莊的乘客,載客完後他得自己一個人半夜開一個小時的車回家,他最不喜歡接到這些request。

我把這個司機的故事告訴另一個司機
他說 「喔這些rides很棒耶!載長途客賺到的錢比較多啊。」
有些人在意工作跟生活之間的平衡,有些人在意如何從工作上得到較多的報酬
沒有什麼對或不對,都只是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可以
工作了一點點的時間的我覺得,如果可以把工作變成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變成工作的一部分,不就沒有什麼需要平衡的了
只不過前提是,要找到一份自己有興趣、也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

-5
司機「以前我爸住在中國的時候,交了一個中國女朋友。他回美國之後會和那個女生通信,但我爸看不懂中文,所以都麻煩一個老太太幫忙翻譯,因為這樣,我小時候跟那位老太太學了一些中文」
某天遇到一個很文青的司機,是很為自己而活,很隨興的那種
他唸大學的時候沒有選主修,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他讀了很多哲學的書,但他也很喜歡科學,他很好奇世界萬物是怎麼運作的
離開學校之後,依舊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樣的工作,但非常想要尋找內心的自由和平靜,所以他開始做瑜伽,平日就開開uber,錢雖然不多,但足以負擔他理想的生活模樣,和他的狗狗

以前的我會很羨慕這樣的人,無視於外界的眼光和標準,只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但開始工作之後,明白錢漸漸變成一切的前提,只開uber真的只能負擔最基本的生活形式,沒辦法存什麼錢,只適合像司機這樣,不需要從物質上得到心靈富足的人

-6
司機「你每天都這樣,從南灣通勤到舊金山去上班?」
很多司機都會問我這樣的問題,我都會回說,對啊,沒辦法房租太貴了
司機回我說「我有時候覺得我們pay for the weather,我之前住在芝加哥,那裡的天氣跟這裡差太多了」
我「喔我之前在那一帶念書耶,到三月都還在下雪,真的很受不了」
司機「對啊,不過雖然我很喜歡這裡的天氣,我也很想念芝加哥」
我「你最想念芝加哥的什麼?」
我心想是芝加哥有名的depp-dish pizza,還是芝加哥downton的什麼地方
司機「我最想念我的朋友。他們大部分都還住在芝加哥,只有我搬來這裡」

離開原本的地方,到新的地方生活,比起任何事物,最想念的還是熟悉的人。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工作-在美國找行銷工作

其實之前好像寫過一篇類似的,但後來因為找工作進入低潮,就刪掉了。
我總共花了約四個月找到工作,現在感覺起來好像不是很長,可是當下覺得過得好辛苦,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找到,也不能就這樣放棄不找,有時候覺得自己根本在浪費時間...
不過那都過去了,現在就來稍微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好惹。


找工作的小技巧-存job page、建檔
起初我也想說,反正應該沒多久就會找到吧
所以就是單純的投履歷,稍微記一下投了什麼公司跟職缺而已
但是對方收到履歷到通知你面試這段期間,很有可能已經忘了有投過這間公司
或是當初job description的頁面已經下架,這樣就不太利於準備面試
所以我後來建了excel檔案紀錄每天投過的職缺/公司名稱/管道/公司地點等等
我想大概也有助於衡量這個職缺吧


找工作的媒介-Linkedin、Monster、Indeed、Ziprecruiter、Jobs.com、Hired、直接透過公司網站
每個網站各有不同,其中我覺得比較好用的是Indeed和Ziprecruiter
兩者都可以直接透過該網站申請,也可以透過地點、職稱找到職缺
一開始幾乎都只用Linkedin,但發現實在不太好用....
Hired則比較像是讓雇主找到你的平台,所以對沒工作經驗的我不太有用

找工作的準備-履歷、CV、作品集
履歷我是參考美國同學的寫法,不外乎名字/聯絡方式/經驗/技能等
到後來我覺得履歷最重要的是排版
CV也是網路上可以查到格式,基本上
第一段=自我介紹,你的背景,技能
第二段=詳述技能,用bullet point確切寫出做過的事情,運用數字像是人數/百分比等等來詳述
第三段=重申你的能力,為什麼要申請這個職位,加上連絡方式
作品集我則是自己做了一個簡單的網頁(美國有不少免費的架構網頁服務)
我本來也懷疑到底會不會有人看,不過有次面試就被問到了,所以有做是好的

找工作的應對-電話面試、視訊
其實我覺得我的面試技巧非常的差勁,可能也是導致我找工作花了這麼久的原因之一
我總共投了大概170+個履歷,10次左右的面試(超少)
起初也是好高鶩遠的只投廣告公司,或是大公司的行銷職缺
結果當然是毫無回音,後來看清現實就東投西投,除了最有興趣的廣告策略/數位行銷/市場調查以外,只要和行銷有關、不求工作經驗的都投

扯遠了
口條這種事情大概就只能多多練習吧
至於面試的問題,基本的那幾樣網路上都查得到
我覺得面試,再多的事前準備可能都沒用,因為最多是遇到沒準備的問題
除了邊面試邊練習以外,可能就是要真的了解自己吧


事實上,以上這些我都不太確定有沒有用,純粹是經驗而已。
花了四個月找到的這份工作,職缺是透過公司網站找到的,而會得知這間公司,則是透過一篇報導介紹,所以以上的求職網站通通沒幫到我。
甚至我本來還直接收到了拒絕信,因為當時該職缺剛找到人,過了幾個月以後,對方才主動聯絡我說有缺,詢問我的興趣。
不過後來的作品集跟面試,我只能說真的是經驗累積而達成的結果,如果前面沒有這些失敗,我想我應該也是一攤爛泥而已。
過了四個月,我本來已經決定要放棄在美國找工作這件事,但因為對方在我回台前兩天突然的聯繫,我決定把這次當成最後的機會再試一次,結果就成功了,人生真的很奇妙欸。


我最想要分享的心得是:找工作沒有什麼撇步跟捷徑,就只有不停努力跟相信自己而已。

別人再幫你再多忙,再說多少次的加油,最終都只能靠自己,強迫自己去打開一封封的拒絕信,默默想像開始工作的那天,看著身旁朋友談論著工作的甘苦,低落之後睡一覺,隔天再醒來努力。

這篇應該是寫給前陣子的自己的。

(所以啊,很多人會跟你說什麼在美國找工作很難、不好找,他們是對的,但這不代表你辦不到啊。)

-

11/4/16
新增了一篇在美國找行銷工作的方法篇,稍微細寫了一下找工作的方法。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好萊塢的洗白現象-如果電影主角都變成John Cho!?

#StarringJohnCho




昨天在BBC看到的新聞-#StarringJohnCho highlights Hollywood's 'whitewashing'
最近好萊塢有一種「洗白現象」(Whitewashing),也就是白人演員去扮演在歷史上或原著中,本來不是白人的腳色。

比如說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裡面,漫畫中的藏人腳色上古尊者(Ancient One),在電影中由Tilda Swinton扮演。



電影飛躍情海(Aloha)之中,Emma Stone扮演的腳色Allison Ng,是中國和夏威夷族的混血。


延伸閱讀:
Emma Stone說這件事讓她了解到好萊塢的洗白現象
導演Cameron Crowe針對這件事情道歉


小說改編的電影絕地救援(The Martian)中,Mackenzie Davis扮演的腳色Mindy Park是韓裔美國人。


(來源:維基百科,這裡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還有許多其他例子)

#StarringJohnCho這個活動由William Yu發起,他創了這個網站http://starringjohncho.com/
以及#StarringJohnCho跟推特帳號@starringjohncho,來點出好萊塢的這個洗白現象
我們可以看到好萊塢電影中白人演各種族裔的腳色,卻很少看到其他族裔的人演白人腳色
超級英雄、浪漫喜劇、動作懸疑,各種片的主角總是白人,總不是亞洲人
William Yu將各種電影海報主角P成John Cho(韓裔美國演員),來喚起大家對這項議題的注意



這是所有P圖中我最喜歡的一張,毫無違和感啊

而John Cho本人跟這件事情一點關係也沒有哈哈,不過他最近也轉推了這個活動的推特帳號


這個活動蠻有趣的,而且剛好我很喜歡John Cho(偷告白)
但同時這個活動也讓人反思種族議題和電影
我覺得有時候演員演一個腳色可能只是象徵,也許不一定要白人腳色就白人演,或是故事中本來腳色來自哪個族裔,就一定要找相同背景的演員
這樣來看,白人演亞洲人,也沒什麼不對勁,但問題也許就在於,沒有什麼其他族裔的人演過白人的腳色
簡單來說,好萊塢就是白人稱霸,所有腳色不管白不白,都是找白人來演
不過在我的認知而言,好萊塢就是一個充滿白人的產業啊,所以這樣有什麼不對
不對的地方是,美國是一個充斥各種種族的社會,有白人有黑人有亞州人有原住民等等等
好萊塢這個產業充滿了白人看世界的眼光,但好萊塢電影稱霸了世界,全世界的人都在看好萊塢電影,在觀看這些很白的電影的同時,我們也被灌輸了一樣的價值觀和想法
這樣想想其實還蠻可怕的

之前奧斯卡的時候也有#Oscarsowhite這個爭議,入圍的演員清一色白人
(當然癥結點不是入圍,而是本來就沒什麼其他族裔的演員被選角選上)
主持人Chris Rock在典禮上不停開這個玩笑,有些人覺得有點反感
當我看台下那些參加者因為他的言詞而笑,不曉得他們的心情是什麼

不知道這些議題跟討論聲浪會對好萊塢產業有什麼影響,不過我好想看John Cho演主角哈哈



-
PS1
我好John Cho演的Selfie這個影集,雖然播一季就被砍了,但題材非常特別
浪漫愛情的美劇真的很少見啊,噢而且他扮演的腳色也不是亞洲人呢

PS2
隨手附上個NY Time的新聞連結
http://www.nytimes.com/2016/05/11/movies/john-cho-starring-in-every-movie-ever-made-a-diversity-hashtag-is-born.html?_r=0

PS3
推特帳號由此進